(老梁说)这事其实说道根子上益丰配资,很能说明八路军当年为什么会由弱变强。
按照老规矩,咱先说一下这件事的大背景,然后以杨得志建立冀鲁豫边区的过程为线索,把题目中的事情给您捣鼓捣鼓。
背景
我们为什么会建立起冀鲁豫边区呢?这话您得往前聊,话说1937年七月七号七七事变爆发,这日本人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那小算盘打的是啪啪的响,回头就妄想着要三个月灭了咱中国。
日本人从上到下憋着一股子气,所以一开头日本人的势头确实够猛的。这个其实可以解释的清楚,毕竟日本人为这事光准备就不知道准备了多少年了,而中国呢?旧军阀没了,新军阀到是还有一堆,再加上日本人还是有心算无心的,势头猛你自不必说。
所以在一开头,日本人付出了几千人被毙的代价,就可以拿下了北京和天津。
展开剩余95%再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,日本人就讨不到这么好的便宜了,中国人拧成一股绳,一致对外,一场场战役打下来,日本人死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。
当时按照日本人的推进路线,他们是沿着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,往南边打。那么在正面战场之中,国民党节节败退,转脸到了1938年的六月六号,开封沦陷了,这也预示着冀鲁豫这块区域成为了日本人的后方。
那么在这一个过程中,咱就不说国民党在这些地方的驻军如何,就说当地的地方官吏,他们大多数拉家带口丢弃了自己的责任,全部往南边逃,当然也有留下来准备和日本人死磕的官吏。
这基本上就是当时的一个现状,那么日本人又是如何对待这些沦陷区呢?
这么说吧,日本人他是沿着铁路线南下一个接着一个的进攻当时中国的城市,那么因为国民党军队败退太快了,所以当时日本人对这离着铁路线比较远的县城,他就没有时间对这些个县城进行占领的。
当然了也有一些被占领了,但在日本人本来就兵力不够还要继续推进的大前提下,他们又会很快放弃这些偏离铁路的县城。
这就使得这些远离铁路线的县城,成为了没有政府管理的所谓真空地带。
那么当时中共山东省委和平汉线省委,以及河南省委的领导下,这就展开了在冀鲁豫地区的敌后游击战。
把这些地区拿下,也好有一个敌后的根据地,为以后的抗日战争打下一个基础。
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一边组织群众,建立武装,一边和留在敌后准备和日本人死磕的国民党官员组成了统一战线。
这个事在稳步进行中,但事情在1938年十月之后就发生了变化,因为武汉会战结束之后,日本人已经无力再在正面战场中打下去了。
其主要原因有这么三个问题。
第一是兵力问题。
别的不说,武汉会战日本人用兵三十万,一场战役打下来伤亡人数也有二十五万还多,这还不说其他战役中日本人的伤亡人数,所以这兵力就不够用了。
第二呢?一年多的战争打下来,日本在战前准备的资金和战略物资都消耗的差不离了。
再要打下去,造炮弹的钢铁都是一个大问题,您回头看看武汉战役之后,发生的三次围攻长沙的战役,日本人最多的时候出兵十二万,最少的时候,仅有这数的一般,六万人马。
所以这日本人算是停住了自己的手脚。
第三点呢?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,就跟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头的孙悟空一样,搅的日本人七荤八素手忙脚乱的,那那都是考虑,这对日本人来说威胁是一步步的加重。
那么在这三个点的原因下,就促使了日本人停下了侵华的脚步,转头集中主力开始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。
说道这里,估计大家伙已经明白了,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要面临的难题。但您不知道的是,在这个时间点上,不仅仅有日本人找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的麻烦,蒋介石也开始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对共产党的高潮。
您以为就这俩吗?您可错了,当时汪精卫这帮子汉奸在1938年的十二月份,也开始公开投敌了。
所以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,受到三方面的挤压。
那么当时共产党的策略又是如何呢?
在1938年的十二月份的时候,八路军以三个主力师进入到翼中,翼南和冀鲁豫边区,以及山东地区,配合当地的抗日武装,展开游击战争,扩大根据地和胜利战果。
而小编要说的事情,就是冀鲁豫边区发生的事情。
当时八路军115师和119师前后脚的从晋西和太行山地区进入到的冀鲁豫平原的。
而进入到冀鲁豫的共产党部队,不仅要面临各种人祸,还要面临各种天灾。
要说这天灾呢?咱必须说道一下,晋冀鲁豫边区的一个范围。
咋说呢?就冀鲁豫边区是在华北平原之上,一东一西分别是太行山和泰山,两大山夹这么一块地区,而这块地区呢?他还连通着五个省,山东,河北,河南,江苏和安徽。
这东边是津浦铁路,西边是平汉铁路,南边还有一条陇海铁路从冀鲁豫地区当中穿过。
一说这两点,大家伙就知道了,这冀鲁豫边区不就是过去所说的兵家必争之地吗?
没跑,确实是!而冀鲁豫边区,他也经历了小,中,大的一个发展过程。
一开始小的时候,也就直南,豫北和鲁西南三块狭小的区域,就这块区域拢共只有十六个县城。
1941年七月一号,冀鲁豫和鲁西区合并到一块,这就是冀鲁豫边区发展的中期,这个时期边区里头有四十九个县城。
到了1944年的时候,这就并入了一块冀南区,大冀鲁豫边区时代这就开始了,当时这块地方已经有了七十一个县城。
对于冀鲁豫边区大家伙有了一个了解之后,小编第一句话说的是,这块地区的人民益丰配资,他们过的苦啊!
有多苦呢?
这个地方不仅有旱灾,水灾,虫灾,雹灾还有瘟疫发生,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,边区的老百姓在共产党的带领下,一步步的熬了过来。
而边区的人民那是相当支持共产党的,要不然冀鲁豫边区也不会在三方夹击的情况下,一步步的变大变强。
当年邓小平可是说过:
“冀鲁豫是一个好战场,到哪里都有饭吃,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!”
这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接下来,咱就简单的聊一聊,当时冀鲁豫边区的灾情,这可是本文主题的一个重点背景。
晋冀鲁豫边区的地理位置很重要,但他这个位置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易旱区,民间就有这块地方十年九旱的说法。
1941年到1943年发狠了旱灾,当时重灾村子就有一千零五十个,轻灾村子也有五百八十个,受灾的民众就有一百二十万,最严重的地区是鲁西北和沙区,光这两块地区的受灾民众就占据了一百万人。
当时庄稼还没结籽,就能直接枯死在地里头了。
一亩地打个十来斤的秕麦,这跟绝收没多大区别,高粱也就长个三尺来高,有穗没子,玉米谷子长个一尺来高就停了,长点穗子出来,也就枯死了。
田野枯黄的,丢下一根火柴,这都能把庄稼给点着了。
除了旱灾还有水灾,1943年九月十九号起下七天大雨,水灾成形。这也就算了天灾嘛?这里头还有人祸,日本人还破坏堤坝,让这一场水灾进一步加重。
您以为日本人就干这些吗?根据鲁西细菌战参与者矢崎贤三提供的笔供说:在1943年八月到十月之间,日本人看着因为大雨泛滥的河水冲毁堤防的时刻,将霍乱这些病菌投放到了卫河水中。
这样的结果就是八百七十五平方公里的土地,霍乱开始传播。
您以为日本人的毒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吗?不,他们还有更加狠辣的,日本人开始了三期对疫区的围攻。
瘟疫之外还有敌祸,日本人不仅对这里下手,国民党他也没放过这片地区。
这些灾难,小编还没给您细说,要是细说,别说您了,小编的心里都难受!
没道理啊!
那么面对这些灾难,作为当地的边区政府不管如何都会对灾民进行救济的。
当时救灾的方法有很多,近期的远期的中期的都有,小编就不一一介绍了。
咱就简单的说一下直接救灾措施。
最直接的其实就是提供粮食。
举个例子,1940年的时候,鲁西发生灾荒,鲁西行政主任公署,就直接拨了十五万市斤的粮食。
1941年沙区被日本人扫荡,冀鲁豫边区机关干部组织一百二十人,带着物资进入沙区,光救济粮就发了二十五万斤,发放救灾款九万两千多元。
还进行互救,非灾区和轻灾区征集粮食救灾。
一两米能救活一个人,一斗糠穷不了一家人
这样的口号很多,1943年靠着互救,从根据地群众哪里征集到了数十万斤的粮食。
当然这远远不够,八路军这还深入敌占区,打击那些个好事不做,就做坏事的汉奸恶霸,再向开明绅士征集粮食,救济灾民。
就光一个莘朝县就从敌占区弄到了七十万斤粮食。
当然灾年,粮食有多少也不够的,当时了为了解决粮食问题,还在各个地区大量的征集替代食品——糠菜。
糠和菜不能当粮食,但吃了这些东西,至少不会饿死人。
好了,背景咱就说道这里,接着咱来聊一聊,杨得志建立冀鲁豫边区的事情。
1938年的时候,日本人为了扩大他们的侵华战争,这就到处的调兵,尤其是参加过淞沪战争的士兵往前线上送,而驻扎在华北重点区域的日本人也被抽调了不少兵力。
这些调集起来的日本兵,这就往徐州集中,他们要打通津浦线。
那么这一调动,华北地区日本人的兵力就开始减少。
于是八路军115师334旅的代旅长杨得志就接到了命令,要求他带领部队挺近冀鲁豫地区。
当时杨得志接到命令之后,就带着一百来人,在九月份就开始挺进冀鲁豫地区。
他这个旅长最终和先期到达的689团进行了会合。
这算是杨得志第一次入冀鲁豫地区,这一次他带队将平汉路东边,漳河南边,卫河两岸的伪军和一些个土顽部队给收拾了个干净,顺道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。
不过,在这一年的秋天,卫河沿线发生了严重鼠疫,当时缺医少药的。
面对这种局面益丰配资,八路军对手就已经不是敌人了,而是这些该死的疾病。
工作任务改变之后,杨得志作为一员大将,当然不能闲着了,毕竟八路军的指挥员本来就少,他这颗螺丝钉就不能闲着,所以杨得志就从冀鲁豫回到了晋东南,进行冬季练兵。
那么到了1939年的二月份,杨得志第二次奉命进入到冀鲁豫边区,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扩大冀鲁豫边区的队伍。
二月十六号,杨得志带着一个工兵排外加一个炮排就出发了,进入冀鲁豫沙区这块之后,他就成立了冀鲁豫支队。
打这里开始,杨得志就带着这支队伍,就开始了在晋冀鲁豫地区扩大抗日根据地了。
到了这一年的冬天,整个支队已经不是几百号人了,而是一万七千多人。
好吧,冬天到了,人数还扩大不少,队伍别说弹药枪支问题了,吃喝拉撒也成了一个头等大问题,于是杨得志就去找当时八路军副司令彭德怀。
彭老总瞅着杨得志那可怜巴巴的眼睛,磨牙一样的要给他磨点经费出来。
最后实在是被磨的没辙,彭老总只能从他这里就已经紧张的要命经费中,拿出了一万银元给了杨得志。
“一万元!我这里可是有一万七千人,一人一块都不够分的?挺不住啊!”杨得志一脸的委屈,这是嫌少。
“不够?那把批条拿出来,我给其他部队分,他们可一点都不嫌少!”彭老总眼一瞪,就伸出了手,这就要收回刚给杨得志的批条。
“咋这样呢?给了还有收回去的道理?一万就一万吧,凑活凑活也能用!少总比没有好啊!”杨得志笑着立马将批条往怀里揣!
杨得志也知道,这可是彭老总压箱底的东西了。如今的首长连津贴都断了,一个月几毛的零用钱能捂到月底,抽烟都不舍的用。
所以当杨得志虽然没能得到想象中那么多的经费,但还是怀揣着这一万块现大洋回到冀鲁豫边区驻地。
回到驻地以后,杨得志换了一副脸孔,就跟自己的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说:“以后啊,咱不能再向上伸手了,上级也困难的厉害,这一万块可是彭老总下了大决心才给的,经费问题只能自己解决!”
自己解决?面对一万七千人的队伍,别的不说置办过冬的新军装,一万块不够啊,加上吃饭,弹药问题,这要是自己解决,就只能有一个路子可以走,找敌人要去。
敌人的东西多,而且抢了他们的东西,那是最心安的,还高兴,保不齐还能弄点庆功酒喝喝。
那么打谁呢?
杨得志把目光盯在了一个叫高二穷种的家伙。咋说呢?就这名字小编第一次瞅见,别说您了,小编都以为这家伙是一日本人,结果闹了半天这人是一大汉奸。
至于他为嘛叫这名字,小编也没找到原因,当然了您要以为这家伙叫穷种,以为他很穷,您可大错特错了。他是一个地多,粮多,钱也多的家伙。
这家伙成天勾结日本人,到处为非作歹,啥事情坏,他就干啥事情。
所以打这么个东西,那是不用太过客气,直接找机会收拾一下就成了。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经费问题,还能为民除害吗?
咋说呢?一个汉奸哪里是杨得志的对手,很快这家伙就被抓到了,这汉奸想要活命,拿出了七万块大洋,这才把这汉奸给赎了回来。
经费问题解决了,到了第二年春天的时候,杨得志带着部队,开始找石友三和丁树本的麻烦。
石友三就不说了,这家伙要拉着高树勋要一块做汉奸,高树勋感觉自己就算是当一个坏人,那也不能当一汉奸啊,打死他都不会做这么个东西的,所以石友三就被高树勋给活埋了。
至于丁树本他是国民党人员,在这一时期,他联络各县,想要挤兑八路军,把杨得志的八路军给挤兑走。
结果被杨得志偷听到了这家伙的电话,那么杨得志也就不客气了,对着丁树本两万多人的部队发起进攻,最后丁树本只带着一千多人离开了这片区域,跑到了豫西去了。
所以1940年这一年算是把这些个顽敌给消灭了,这后来主要的任务,就是应对日本人对根据地的各种扫荡了。
那么杨得志和日本人的战斗咱就不说了,这就说题目中的事情。
1941年的秋天,冀鲁豫边区发生了旱灾,庄稼不仅不长个,没等长出籽来就枯死了。
秋天是粮食收获的大忙季节,但颗粒无收,不仅部队里头开始缺粮了,当地老百姓也要缺粮,这咋弄呀?
首要问题,先要搞一批粮食出来,把眼跟前的吃饭问题给解决了。
当时在冀鲁豫行署副主任段君毅的帮助下,总算是弄到了一批粮食,装车上足足弄了五十多车。
转脸这就要往重灾区沙区运输,为了不耽误功夫,运粮的队伍那是连夜赶路。
谁都没有想到,等到了清丰县宋村的时候,驻扎在这里的高树勋部队,就跑出来打劫,把这五十多车粮食给顺走了。
所以运粮队别说粮食了,连车轱辘都让人家给弄走了。
当时五分区司令员朱程和高树勋的部队理论了几个小时,啥道理都和他们说清楚了,他们就是死皮赖脸的不给,临了还说风凉话:“都是粮食吗?吃的东西,你能吃,我也就能吃,都吃到肚子里了,没区别!再说你们八路不是特别讲究联合吗?这次咱就联合联合!”
就这粮食,那是地方群众勒紧裤腰带,一颗米粒一颗米粒节省下来往灾区运输的粮食啊?
这把朱程个气坏了,朱程真的想揍这些家伙,但国共合作时期,就算是能打他,但也不能这么做。
回头朱程就给杨得志打了报告。
杨得志一听就火了,还有这么干的?当时就命令朱程把宋村给包了。
当然了还给对方时间考虑,一天之内,要么把打劫的粮食交出来,要么就用枪杆子说话。
朱程得到了命令,那就跟他不客气了,回头就组织部队把宋村为了一个水泄不通。
这些家伙,一瞅八路军气势汹汹的样子,知道是来真格的,不会再和他们讲道理了。
这些家伙这才把粮食给拿出来了,当然这五十车的粮食,他们还是留下了十三车,说死了都不给。
朱程憋着一肚子火气,真想和这些家伙枪口上讲讲道理,但他知道不能蛮干,所以连夜回去找杨得志,发表自己的看法:“这样子可不成,得狠狠的收拾一下这些家伙,你要是不下命令,我自己就去揍他们!”
其实朱程就是来发火的,肚子里头的火气不能朝着对方发,只能找他的上司杨得志了。
毕竟八路军的部队那可是天天的吃草根,也不舍得吃这些个粮食的。
最后杨得志没同意朱程的这意见。
那么杨得志为什么会这样呢?难道就是因为国共合作时期,敌人可以挑衅搞摩擦,咱八路军就不成吗?
这其实仅仅是一个原因,更加重要的原因是高树勋这个人不错。
不错在哪里呢?前头咱也说了,就在几个月之前,1940年底的时候,石友三要拉着高树勋做汉奸,高树勋一听就不高兴了,结果就把石友三给活埋了吗。
这人有大义,而且高树勋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,那么对于高树勋这就有了联合的基础。
抗日时期,能联合所有联合的抗日武装,这是一个大前提。
所以对于高树勋,杨得志想给他一个先礼后兵,所以还是让朱程回去压住部队,没有通知不要进行下一步动作。
这不后来杨得志和高树勋讲道理,和他讲统战,结果高树勋算是猪油蒙了心,十三车粮食没还不说,还瞅准机会进犯了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地带。
高树勋俩团,这就连夜占领了清丰县的东北庄。瞅着那架势要给自己找点面子回去。
这那成啊?礼算是给你到位了,你跑到根据地中心,这显然是要挑事。
杨得志也不客气,自己亲自带队就把东北庄给包围了。
当然吃下高树勋这俩团,杨得志那是很轻松的,但他可不打算这么轻易的放过高树勋。
所以杨得志给高树勋来了一个围点打援行动,打东北庄仅仅是佯攻而已,这一佯攻就攻了两天两夜。
于是咱就看到了,高树勋在知道自己的两个团被围困之后,高树勋又紧急招呼自己的四个主力团,前去营救,准备来个中心开花啥的。
一场战斗打下来,高树勋损失了八百多人,还都是主力部队的,高树勋听了也只有抹眼泪的份了。
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,这损失他都没得补充去。
所以啊高树勋对杨得志那是恨得有点牙痒痒。
当然了,杨得志对高树勋也没好脸色了,毕竟这场战斗八路军也损失了二百五十多人。
这打日本人,那没得说,可是打高树勋,真有点不划算,所以当时杨得志气的发誓:
要剥了高树勋的皮。
那么杨得志真的恨高树勋吗?恨是肯定恨的,但在大义面前,杨得志分的清好坏的。
于是咱在历史上就看到了,没过多少日子,高树勋不知道咋回事就被日本人的重兵给包围了起来。
日本人要求高树勋投降,给他们做伪军当汉奸,高树勋听了气的不打一处来。
“有本事你打死我高树勋,让我当汉奸?门都没有!”
结果这一仗打起来之后,高树勋打了一个天昏地暗的,损失了五千多人。
而这个点上,蒋介石对于高树勋的困境,来了一个坐山观虎斗,那是不闻不问的。
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,发誓要剥了高树勋皮的杨得志,把之前的恩恩怨怨丢到了一边,派了两个旅的部队,掩护突出来的高树勋部队。
还顺道收集高树勋的失散的人员和武器,全部都交给了高树勋。
您要知道,人员这就算了,八路军在抗日时期缺的就是枪支弹药,可杨得志一个都没留,全送了回去。
高树勋临走的时候,对杨得志说:
“八路军对我仁至义尽,从今往后,我决不和八路军打仗,请杨司令员相信我。”
这桩恩怨,您不知道一直延续到了解放战争,1945年邯郸战役时期,当时高树勋又和咱八路军对上了。
在刘伯承的说服教育下,高树勋率领部队起义,他是整个解放战争中,最早起义的国民部队之一。
您都不知道,高树勋面对刘伯承的时候,就说起了他和杨得志之间的恩怨。
为了粮食,双发打了起来,自己损失了八百人,杨得志损失了二百五十多人。
结果等到自己被日本人围困起来,蒋介石没有救他,救他的反而是杨得志。
所以高树勋自己都说:“我高某人要是再和你们打,那会天怒人怨啊!”
好了,今天就写到这里,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益丰配资,顺手点个赞呦!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